做手游的熊孩子 维权依然艰辛 未来会很光明
“我是NIKO EDWARDS ,相信没有多少人听过我的名字。对,我就是一个19岁的普通少年……。”几个小时后NIKO成为微信朋友圈、微博、主流新闻媒体的大红人,几千万人很快认识了他。
究其原因:国内著名流媒体网站有可能利用并剽窃他的创意,制作创意广告片并获得经济利益且申诉无果并遭到负责人理直气壮的回应。同一时间,噱头炒作、为某公司IPO进行宣传等声音也传播开来。孰是孰非还要等待调查结果,但有个问题不得不说,比起创意广告,移动游戏中的侵权山寨现象更为严重,一旦有侵权发生,特别是针对中小团队的侵权发生,我们的独立游戏人又是如何应对的?
独立手游制作人的无奈:
与NIKO相同,有理想,有创意,但自己的成果就在一夜之间变成别人的大有人在。半年前,因为一款《Flappy Bird》,阮哈东成为了舆论界风口浪尖的人物。这款产品给笔者留下很深印象。很遗憾,给笔者印象深深刻的不是游戏有趣的内容,而是一夜之间App store被类似的产品刷榜。据不完全统计在《Flappy Bird》最火的时段,有将近100个类似游戏曾推出在苹果商店里,乃至后来苹果官方不得不出面对这些游戏进行了干预和清理,但这个时间点基本为时已晚,很多研发商抱着炒一票就走的心态,游戏被下架也不会觉得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