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潮下的泛娱乐机遇——ChinaJoy高峰论坛领袖专场话题解读
文/凌青
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于是许多人将2015年视为“互联网+”的元年。
今年的ChinaJoy高峰论坛增设“领袖专场”,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先生也将带来一个相关的演讲主题:“互联网+”大潮下的泛娱乐机遇。
那么何为“互联网+”?它与泛娱乐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互联网+”普遍被理解为一种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产业。万物互联包括人对人、人对物、物对物的连接。这样交叉性的直接连接绕过了繁琐的中间过程,从而产生大量的新机会。这也是互联网的本来特质:去中间化,全信息化。
在他山之石的美国硅谷,“互联网+”已是颇为成熟的模式,包括Google、Facebook、Intel、Oracle和Apple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互联网+”经营理念。而在中国,“互联网+”也开始深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典型的是打车软件,让出租车与乘客之间不对称的信息得到了矫正与连接。
千百年来,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方便,而娱乐也将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来得更加便捷。
“互联网+”与娱乐的碰撞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娱乐模式。一种是用硬件打通,例如美国的Apple,中国的小米、乐视等。Apple将手机卖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还有诸如Ipad,Apple Watch等产品,通过互联网将旗下的一切硬件产品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一条“苹果生态链”。这是典型的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结合,苹果的娱乐方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全面实现了跨界连接、融通共生。中国的小米也大抵如此,建立了小米生态,同时通过小米硬件产品将自家的生态延伸到多个领域,通过跨平台打破交互的障碍。
另一种模式的代表是腾讯、网易等公司,他们将单一的用户群体拉入平台,就是要聚拢用户,建立生态圈。这就是如今被业内广泛运用的泛娱乐战略。在“互联网+”时代,泛娱乐战略需要有一个核心点,这个点就是IP。
如今,创作者与消费者界限逐渐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是优质内容的创造者。优质IP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显其重要性。缺乏粉丝效应,往往是泛娱乐战略的死穴,只有好的内容与相当数量的粉丝才能形成泛娱乐链条。典型的是《小时代》的成功,通过粉丝经济加上“互联网+”的战略衍生模式,《小时代》也衍生出了游戏产品。
泛娱乐战略在“互联网+”时代的机会存在很多,从以往单平台的模式可以转变为多平台的覆盖式娱乐。电脑、平板、手机、智能手表,甚至是公共场合的电子设备,都能成为泛娱乐的载体。单点一线变成多点多面,泛娱乐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当一条产业链条被打通时,所谓的“互联网+”泛娱乐就开始显现其威力。
泛娱乐战略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由来已久。早年的盛大、如今的腾讯都是该战略的奉行者。但现在的互联网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彼时的互联网用户分散、属性单一,且缺乏良好的生态圈让用户生产内容。而现在,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用户成为内容的连接者,IP效应被无限放大,泛娱乐战略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但中国的“互联网+”生态仍旧有许多痛点存在,比如说数据的打通,除了一向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公司,中小厂商在各自封闭的系统中,数据的串联是一大问题。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仍旧是靠着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合作,缺乏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
事实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比竞争来的更重要。
同时,以硬件产品为切入点的“互联网+”公司在实施硬件零利润化的同时,逐渐因为零利润的压力将创新能力停滞,这是行业竞争带来的弊病之一。“互联网+”企业需要新的商业模式让自身盈利。以手游外设为例,一些游戏手柄制造商将自家产品以成本价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售出,正打算以内置分发平台的方式寻找新的盈利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将更加颠覆,这是一种打破传统与常规的毁灭式变化,但毁灭之后的新生往往更加灿烂。
我们期待任总在今年ChinaJoy高峰论坛“领袖专场”的演讲中与大家分享他所理解的“互联网+”与泛娱乐的结合以及潜在的商业模式,听一听腾讯如何诠释“让快乐更简单”的2015ChinaJoy主题。
(本文由ChinaJoy与游戏多联合策划)
如何购票?
第十三届ChinaJoy将于7月30日-8月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为避免现场购票拥挤,想要参加ChinaJoy B To C的玩家朋友可通过手机支付宝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购票,现场持手机扫码可直接入场。